李O菥
從小到大,我們常被教導「犧牲是美德」,彷彿只要故意成全他人,就能得到掌聲,然而,我慢慢的發現,犧牲並不總是等於善良,自私也不一定等於邪惡。
犧牲的意義是,在於付出後能帶來更大的價值;但若犧牲只是讓自己一再受傷,甚至成為別人習以為常的依靠,這樣的「好」真的值得嗎?有時候,人們選擇保護自身的利益,並不是因為冷漠,而是懂得衡量後的理性決定。
若全世界的人都只顧自己,確實會陷入混亂;但若每個人都一味犧牲,社會也可能因缺乏界線而失衡,自私與犧牲並非絕對的對立,而是一種必須拿捏的平衡,學會適度「自私」,是讓自己有力量繼續善良的一種方式。
我認為自私並不是壞事,它提醒我們:先讓自己安穩,才能真正地去愛人、幫人,真正的幫助,不是盲目的犧牲,而是懂得在保護自己與成全他人之間,找到那份剛好的距離。
這看似自私,其實也是一種對自己的負責,畢竟,一個心力枯竭的人,又怎麼可能真正幫助別人?
老師評語
兼具理性與感性,能深入剖析議題中犧牲與自私的內涵,提出自身的理解,強調平衡的重要性,並能回到做選擇的「人」身上,指出人在做選擇時的必要考量,是相當全面細緻的見解。結構完整,文字流暢,內文紮實深刻。
經典頭條
死意味著什麼呢?是肉身的死,亦或是精神上的「放棄」?
透過巨匠托爾斯泰的筆,我們看到生動且讓人憤慨的國家景況,有腐敗、有自利、有瀆職和墮落,而這些信念上的得過且過,責任上的無心插柳,全由一名少女承受了後果。少女有許多名字,而其中一個,我相信便是俄羅斯。
革命情懷的推波助瀾之下,《復活》不僅僅是在鼓吹人性的高尚與堅毅之可貴,更是在向精神性委靡不振的俄羅斯人民喊話,要人們重拾信念。
聶赫留道夫復活了,那卡秋莎該如何能夠復活呢?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