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O如
地球即將毀滅,人類發現一顆位於七巧板星系,距離銀河系兩千一百八十萬光年外的星球,將它命名為燕几。七巧板星系如同七巧板,是由五塊大小不同的三角形,一塊平行四邊形,以及一塊正方形所組成。燕几就是當中最小的一塊三角形。
這七個七巧板沿著一定的規律運轉,經過了數萬光年到我們發現它的這一天,七巧板行星剛好對應形成了天鵝的樣貌,而燕几就位在天鵝頭部的尖喙。
燕几的氣候溫度類似地球,不同的是它的光與熱源皆來自地心,會隨著白天黑夜與季節發光發熱,所以不需要太陽。植物長得異常的高大,成熟的果實就像燈泡一樣會發亮,整座森林聚集在一起,就如同城市霓虹燈閃爍般繁華。其中有些比較低矮的植物名叫「清錀」,功能就像能量製造機,經過它體內循環,能產生一個個含著氧氣與熱量的氣泡,人只要吞下一個氣泡,就能一整個星期不吃不喝也不用呼吸。
這顆星球目前尚無發現有動物的蹤跡,人類正積極火速前往開發「新家園」的路上。
老師評語
十分立體且頗具小說風格的星系介紹,不僅帶入新名詞,更鋪陳完整的命名概念與相關生態,讓人眼睛為之一亮。
葉O千
於是,現在的地球人分成兩派:「保衛派」的人們寧死不屈的駐守在地球表面,決定與三體人決一死戰;「躲藏派」,則是全力向地心發展,盡可能不留下任何痕跡,希望能與三體人共存。最後,最激進的派別「逃亡派」,認為不該與三體人直接接觸,應以最快的速度逃離地球。
逃亡派的領導人構思了「黑洞彈射法」,透過量子對撞形成的巨大引力將地球彈出太陽系。同時躲藏派的科學家,發明了「滲透法」,試圖將人類液化,像雨水一樣滲透進泥土中,這項發明也使得更多人加入了躲藏派。
終於,三體人抵達地球。保衛派和躲藏派的人們在頃刻間被毀滅了,然而,乘坐在太空梭上的逃亡派人們在吸入黑洞的同時,也把三體人一起吸進去了!
所有的地球人、三體人並沒有到達目的地。而是永恆的存在於黑暗當中,永恆⋯⋯。
老師評語
穩健的筆法簡潔但精確地講述故事的後續發展,頗有回顧以及評論歷史的風格,字句斟酌且畫面感十足。
經典頭條
作為科幻小說,故事中的要素似乎沒有太多設限,不管是光速旅行、粒子武器、腦波感應等等,想要什麼就能陳設什麼。畢竟,未來嘛,什麼都有可能發生。
然而,《三體》系列小說最具亮點的部分,大概就是第二集中所提及的「宇宙社會學」了:再高等的文明,再先進的智慧體,在與他者接觸互動時,過程中彼此的角力、競爭與猜忌,其實和人類社會裡的行為大同小異。這樣的假設不僅簡化並整合了宇宙中的價值觀系統,並且讓故事導向一個明確且來回震盪的核心:面對生存,每個人其實都是一樣的。在名為生存的大牆面前,信任的光似乎難以穿透;比起光年外的星系,更遙遠的似乎是彼此的心,絕緣而無從觸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