鄭O禎

我覺得人們面對疫情的時候,要發揮同理心,互相同情並團結對抗疫情,如果每個人都能利用自己多餘的力量來救治那些染疫的人,哪怕只是去關心、包容、理解他們的感受,都或許能讓他們的病情有所好轉。如果疫情結束了,但有些親友不在了,使你覺得十分孤獨、想要放棄時,你也可以想想:「如果你就是那過世的親友,你會希望在世上的家人怎麼樣活著?」如果是我,我會希望他們奮力地活在當下,而不是絕望的活著。人們雖然可能在瘟疫中失去了某些東西,但也要記得在他結束後,想辦法轉換心情,盡力地把人生活得更有意義且更美好!


老師評語

孩子成功地將課堂中指定要用的詞彙自然融入了寫作當中,為文章中本就深刻動人的情感又再增色不少。其次,在流暢的文句中隱含的觀點也令人動容——在疫情之中並非每個人都具有專業的能力可以救治病患,但像關心和理解這樣幾乎每個人都能做的事情,其影響力卻同等深刻。能從書中獲得這樣的體悟並應用於寫作當中,真的非常棒!最後,在文章後半,對感到孤獨並想要放棄的人們所提出的問題,亦像是在對讀者提問,一下子便將讀者代入了書中人的處境與情緒之中,使文章有了更強大的同理心和渲染力,非常出色!


老師的話

在本次課程中,孩子們透過各種防疫相關的字詞,能夠深入理解人物的處境和情緒;此外,透過觀察不同人物的描寫和態度,更進一步讓孩子認知到:面對疫情,每個人所在乎的事情,其實大不相同。

疫情之下,人性的包裝被褪去,露出其最真實的一面。課程中,老師強調:今天所做的思辯是沒有對錯和標準答案,重要的是人的「動機」。明哲保身,換句話說就是利己主義,如同故事中所看到記者洪貝不顧傳染風險,只為了與愛人相聚;而挺身加入志工團,堅守崗位就是最正確的決定嗎?

在討論中,孩子們從故事中精準捕捉諸多細節,讓問題從道德人性、科學理性,進一步延伸到更複雜的討論,老師也透過孩子們的意見有許多啟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