卓O
至今我仍深刻記得,那是發生在一個悶悶的日子裡,我和全班的同學一起在教室裡看書、抄聯絡簿等,可是明明老師就有規定早自習不能聊天或傳紙條,卻有同學在玩!
當時我第一個反應就福爾摩斯看到線索一樣,而坐在我旁邊的同學也看到了,她對我對我使了一個眼色,意思是:我去告狀!可是萬萬沒想到,老師卻說:「她們在討論功課啦!然後,妳不要有事沒事去看別人~」
明明就是她們在玩!我也有看到!老師連看都沒看,如何知道她們有沒有專心呢?而且還亂說我們愛管閒事⋯⋯。
老師評語
事件的鋪陳、經過和轉折都有十足張力,清楚交代故事背景以及帶出整起事件的矛盾點,憤憤不平得讓人感同身受。
經典頭條
在十九世紀後半葉,「著作權」觀念興起之前,「改編」是一廣為運用的創作模式。從寓言童話到鄉野奇談,甚至是某些人物的豐功偉業。透過一次次的改編,人們不僅因為對題材的熟悉而更能夠接收作品內容,同樣的作品也因為每個時代的觀點不同而產生出多種變革,繼續活在流行之中。
以《漢書》中〈東海孝婦〉一冤案作為基底,元曲《竇娥冤》著實增添許多劇情,甚至能把劇情分為前、中、後三段,分別討論其不同的著重與社會現象。而後,又有以京劇崑曲呈現的唱戲版本,讓「冤」的議題更加滲浸人心,讓「六月飛霜」裡的血淚,在跨越兩千年的時光後,仍然震撼人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