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O云
若有人是完全自由的,那相對的一定會有人是不自由的,當你是完完全全自由時,一定會有人幫助你過生活,而那個幫助你過生活的人,生活就一定會受到限制。
所以每個人都一定會受到限制,社會是由習俗、道德和法律所組成,少了哪一個都不行。所以每個人一定會受到某種程度的不自由。那些限制你的,是為你好而限制你,還是對你不好?我們應該仔細去分辨。「什麼是對自由的保證?不再對自己感到羞恥」尼采曾這麼說。也許,自由與否不應以限制多寡來判定,而是以自已如何看待自己所受的限制而定。
老師評語
對自由一題目有著相當深刻的理解,從自身跨越到與他人的關係和影響,並進一步思考自由和限制的本質,發人深思。
經典頭條
1980、90年代,受到毒品氾濫與愛滋病的興起、「世紀末」的末世感推波助瀾,以及人們不再遵照單一價值觀過活,反而是力求突破,西方國家的社會形成了許多生活模式大不相同的小群體,群體之間形同陌路,無從溝通。
在《嗑藥》中,我們看到了一個典型的「走上歪路」的年輕人的例子。表面上看起來,是偏離正道,不管那正道指的是維繫家庭或是升學;然而,透過這些離家青少年的心聲與際遇,我們能看到,一個人的墮落不但是非自願的,甚至是經過多個決定的疊加後,才逐漸讓人走上不歸路。
若是人能夠理解彼此箇中的苦,那會不會就不需藉助這些不良手段,也能好好活著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