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O翰
其實我不曾認為太明應該忍氣吞聲的過完他的一生,雖然那時候讀私塾「學」吸鴉片或是去公學校被歧視、排擠。讓臺灣人裡外不是人,而在那個時代,有林獻堂、蔣渭水等人,組成了臺灣文化協會,發起請願運動,不斷爭取本來就屬於臺灣人自己應該有的權利。太明不得只是默默的看著這一切,服從日本。他是個可以說流利日語的老師,而且學歷不淺,可以說是當時請願活動的最好人選。憑他優秀的口才說服日本人,配合之前他學過的日本教育,也能讓他們了解如何改進。
老師評語
提出了與故事相佐的時空背景來進一步理解議題,找出當下所未提及的可能性,表述能力也相當有條有序,鏗鏘有力
經典頭條
《亞細亞的孤兒》可以說是台灣鄉土文學的一個起點,它承載著前一代台人的共同回憶,不甘被時代洪流所稀釋所沖垮,就這樣一顛一跛地來到新世代的讀者面前。
在故事方面,《亞細亞的孤兒》對於日治時期的描述,其實和孩子在課本裡學到的內容差不多:公學校、警察、國語運動等等;然而,此次的閱讀帶出了「知識分子」一主題,從「受教育所能帶來的生活上的改變」,到「知識分子的身份與社會地位」,講述一個相對有能力去改變些什麼的社會階層,其所面對的矛盾、貢獻,以及無力感。
究竟知識分子是否有著一定的社會責任,以及知識分子的優越所在,相信這樣的課題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發人省思的啟蒙時刻